由省社科院主编的2005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发布。分列长期发展后劲前四名的分别是东莞、深圳、中山和广州。但对广东发展后劲贡献最大的市,前四名依次为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东莞。
据《南方都市报》报道,近两年,广东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民工荒、油荒、北江污染……似乎预示着越来越紧张的资源环境瓶颈。广东应如何超越发展?这是摆在每个广东人面前的实际问题。
东莞发展后劲远超深穗
因为GDP调整,此次并未公布21个地级或以上市的排名。在公布的21个市发展后劲排名中,东莞的发展后劲排名第一,远远超过了排名二、三的深圳和广州。但《报告》指出,从长期发展看,东莞近年的后劲变化明显不如佛山、中山等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市。
地级市的长期发展后劲,排名分列前四位的四个市是东莞、深圳、中山和广州,但东莞和深圳近几年当年后劲变化都在低水平中摇摆,而广州和中山则呈现稳步上升。
《报告》的主要编写者、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,从政府政绩考核上,应更突出后劲变化,这反映出当年的变化程度。
据调查,全省二类地市的长期发展后劲普遍不足,有的还不如三类地市,特别是潮州与肇庆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。
第三产业远落后于第二产业
据统计,1996年以来,广东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不如浙江。2004年,两省累计相差72%,特别是金融保险业,两地相差1倍以上。
据丁力判断,广东金融业对发展后劲的贡献一直处在较低水平,且增长乏力,这与全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。原因之一是我省大部分外源型企业对本地服务业需求不旺,加上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对科技教育等高端服务业需求有限,最终导致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后劲落后于第二产业。
所以,《报告》指出,要提升全省发展后劲,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能力是关键。
广东适度发展重化工正确
广东已进入工业化中期,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。重化工业是一种选择。《报告》认为,重化工业的确是许多国家与地区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,但是,并不是所有国家与地区发展的必经阶段。
《报告》指出,从全国发展形势看,广东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是正确的,但在资本总量有限时,过度发展重化工业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省就业的困难和经济风险。重化工是经济转型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奋斗目标,不能用重化工业量的增长来掩盖全省经济发展质的不足。
广州对全省贡献高于深圳
对广东经济发展后劲贡献最大的市,前八名依次为:广州、深圳、佛山、东莞、江门、惠州、中山、珠海。报告指出,东莞的自身发展后劲最强,但对全省的后劲贡献只排在第四,对全省经济的影响并不大。
广深发展水平高于全省水平,对全省发展后劲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。《报告》指出,其中深圳自身的长期发展后劲明显超过广州,但广州对全省长期发展后劲的贡献略微高于深圳。
江浙居民富裕程度不如广东
《报告》指出,广东省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浙江、江苏和山东。虽然广东的GDP总量仍位列第一,但江浙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了广东。此外,江浙、山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各具优势。特别是山东和浙江,由于经济自主性强,在很多经济指标上都超过广东。
|